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知趣  >   正文
放假啦!又是一年团聚时,送你阖家欢乐小妙招!
来源/编辑: 党委学生工作部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5日 17:12 浏览次数:[]

放寒假啦!同学们想好假期怎么玩耍了吗?是否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了呢?可能很多同学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港湾”,享受着家人奉上的“最高礼遇”,母慈子孝、温馨一片。这般美好,如果能持续一整个假期就太美好了!

稍等!为什么说“如果”呢?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学生放假回家以后,从“我是全家最可爱的人”到“我是全家最讨嫌的人”,最快仅需睡一觉。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这样呢?!

 

中青校媒曾面向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发起关于“大学生假期和父母相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假期与父母发生过小矛盾。大学生们被父母唠叨的原因包括生活不规律、娱乐时间过多、不帮忙做家务等等。除此之外,不注意形象、不去亲戚家拜访、不和父母沟通等等都是大学生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产生小摩擦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数据,有没有一种死去的记忆突然开始攻击你的感觉呢?别担心!我们已经为同学们整理了阖家欢乐小妙招,助你欢度假期哦!快快学起来吧!

①相互尊重

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习惯、观念不被尊重。爱睡懒觉、不爱走亲戚,爱玩手机、不爱做家务......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仿佛都能精准狙击父母的“雷点”。

想让家人尊重自己的喜好,需要先示范自己的尊重。第一步,认可家人与自己的差异:长辈们的习惯由来已久,是历史与个性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步,让家人明白自己的尊重:言行展示自己的尊重,必要时对比“不尊重”;第三步,表达具体的需要,协商一致。

比如:“妈妈,我敬佩您能起这么早,也尊重您早起的习惯,您看我没有要求您跟我一起睡懒觉,也没有在您想要早起的时候禁止您起床。放假了我真的好想睡懒觉,您能让我睡到XX点钟吗?”。

②正向理解

家人的唠叨背后往往是热切的关心与期盼,积极解读背后的暗语,不仅能缓解大学生被唠叨的负性情绪,还能促进家庭关系的良性发展。

“你回家整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网”或许意味着“好不容易回家,能多和我们相处相处吗”。

“天天盯着手机看,能看出金子吗”或许意味着“持续地玩手机对眼睛、颈椎、腰椎等都不太好,我们很担心”。

“这儿也不去,那儿也不去,你是六亲不认吗”或者意味着“我们不能陪你到老啊,希望你能多懂些人情,免得以后独身一人”。

或许父母自己也没意识到,原来脱口而出的唠叨失去了它的本意,有时甚至变成了伤人的利剑。正向地解读它,也能帮助家人意识到自己的本意和不恰当的言辞,可谓利己又利人。

③真诚表达

在尊重与理解的同时,大学生还需要在与家人沟通时做到真诚表达。一是对自己诚实,搞清楚自己真实的需求;二是对家人诚实,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父母或许不太能像孩子那么灵活地解读模糊话语背后的含义,也不太能理解孩子的某些思想观念。这需要年轻的大学生尽量直接、真诚且平和地表达自己,比如“我希望你们进我房间的时候能敲一下门,这会让我感到被尊重,因为我特别需要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或者“我知道你们不认同我的想法,甚至想要改变我的想法,我不想和你们争论甚至争吵,因为我明白你们是担心我才会如此。我更不想假装自己被说服了去欺骗你们,或许以后我吃了亏会改变,但至少不是现在,希望我们能就此打住”。

④积极互动

假期是陪伴家人的好机会。大学毕业后,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与家人相伴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趁着还在上学,趁着寒暑假期,趁着新春团聚,大学生可以尝试与家人积极互动,一起看电视、一块儿话家常,分享趣事、分担家务,跳个广场舞、做个运动等等。感兴趣的同学们还可以挑战更有意思的互动,比如和家人体验角色互换的一天,带父母一起玩网络游戏等等。

⑤健康生活

家长们对孩子的最高期许非健康快乐莫属,赚大钱、当大官、娶(嫁)良人等愿望,在健康面前不值一提。“别吃垃圾食品”“别熬夜”“别窝在房间里”“别吃完就躺”……太多关心健康的唠叨,绝不是闲来无事的找茬。

假期是休养生息的时间,为了自己的心身健康、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为了长久的相伴,同学们须要健康生活,规律作息、科学饮食、 劳逸结合、积极保健!

最后,衷心祝愿全体同学假期愉快、阖家欢乐、新年大吉!

图片来自网络

文:杨佳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