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节气物语】清明
发布时间:2025-04-04 06:51 浏览次数:

节气介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这一时节标志着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同时也是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节气三候

一候桐始华:清明时节,桐花渐渐开放。白花簇簇,花落如飘雪。桐花,开在暮春时候,一江桐花,满城相思。

二候田鼠化为駕:,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后五日,阳气渐盛,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中避暑,而喜阳的駕鸟活动增加。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候,雨水常有。春日渐深,初见霓虹。

节气习俗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腆。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吃馓子: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祭祀扫墓: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

插柳: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节气诗歌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节气书籍

感兴趣的同学们还可以在超星电子图书馆上搜索节气有关的书籍呢!

Baidu
sogou